关于定期月度沟通,以及沟通平台对IR的重要性

最近,一些同行们开始停止定期月度沟通,准备转为季度交流。

我相信各家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,我也不确定公司是否会提出类似的要求。但我认为:更高频率的沟通有利于(1)提升市场信心,(2)引导公司“故事线”,也能(3)减少不必要的风险

这是我的一些想法:

1. “保密的自由”只是假象,只有交流和泄露的不同

以前给的数、开的会,现在不给了、不开了,纵有再多合理理由,难免让人觉得公司心虚。

大多数行业并没有真正绝对的秘密可言。市场想知道的东西,如果真有价值,IR不说,也会有人找到“专家”去说。“专家”未经授权,难言合规,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自然比IR顾忌更少。既然如此,不如让“专家”少讲点,IR多讲点,投资者也能感受到公司的信心。

2. 只有拿着话筒,才能讲自己想讲的故事

如上所述,公司不能不交流。但是,IR可以通过沟通:

  • 场合(例如:立刻进行私下交流,或是稍后发出公开通讯)、
  • 视角(例如:选择呼应公司业务逻辑,纠正市场的错误理解)、
  • 沟通风格(例如:通过个人风格,更准确地传递公司积极的情绪)……

等等,将“故事线”导向保护股东价值的方向,避免错误的理解导致市场失效。前提是:话筒还在IR的手中。IR放弃沟通平台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自然会有“专家”和机构补位,公司将失去影响“故事线”的能力。

3. 金融监管趋严,打“专家”的板子,难免打到公司

“小作文”泛滥,与公司透明度有待提升不无关联。一旦”小作文“引起风险,难免殃及公司。一个具备法规知识和合规能力的IR,与市场进行坦诚而充分的交流,才能挤占“小作文”的生存空间。

尽管如此……

公司上市后,我就促成公司定期刊发自愿性季度运营公告。但是,直到2022年6月,我们才首次开始定期月度更新。当时,我就有所保留:月度噪音大,未必说明趋势,更不能反映因果关系。我更希望每季度进行沟通,平时则做不定期交流。我相信: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受众能够做出审慎决策,定期月度沟通对公司IR工作利远大于弊。但是,投资者仍应谨慎对待公司的沟通内容,避免在噪音干扰下,推出不合逻辑的结论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